近來,部分地方陸續取消互助獻血,引發人們對臨床用血問題的關注。如何解決用血緊張的問題,真正做到合理用血?業內專家表示,破解困局要從“開源”和“節流”兩方面入手。
我國無償獻血率為10.5/千人口,遠低于發達國家的40/千人口。區域性、季節性血源緊張已進入常態,臨床輸血急需患者血液管理理念的引領。
患者血液管理(PBM)是基于循證醫學和多學科聯合的方法,防治貧血,改善凝血,最大限度減少失血,進而減少或避免異體輸血所采取的措施,最終目的是改善患者轉歸。
2010年第63屆世界衛生大會WHA63.12決議,向全體成員國倡議實施PBM方案。患者血液管理包括以下幾個部分:1.藥物治療貧血。2.應用減少出血的措施和藥物。3.自體血液回收和回輸。4.限制性和個體化輸血策略。患者血液管理并不是應對血源緊張的權宜之計,而是臨床輸血的新模式。
限制性輸血優于開放性輸血
限制性輸血就是嚴格執行輸血指征,即血紅蛋白(Hb)低于70g/L有較強的輸血指征,超過100g/L不應輸血,將Hb維持在80g/L~100g/L的合理區間。而開放性輸血則要求Hb維持在100g/L~120g/L范圍內。
限制性輸血能保持患者足夠的氧供需平衡,促進術后康復,又不增加輸血可能帶來的傳播性疾病和不良反應,減少不必要輸血,使臨床用血走向個體化、精準化。
實踐證明,不輸血比輸血好,因為后者會增加術后并發癥,提高靜脈血栓形成和傷口感染的二次手術率(二次開胸)。輸血組與非輸血組相比,前者還會延長術后機械通氣時間,延長住院時間和增加住院費用等。而限制性輸血與開放性輸血相比,前者可提高術后康復優良率,降低肺炎發生率。
據報道,輸用紅細胞超過500ml,會增加全身炎癥反應和術后認知功能障礙。輸用紅細胞超過3U是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獨立的危險因素。限制性輸血日益深入人心,并在臨床得到推廣。
怎樣做好限制性輸血
做好限制性輸血,須做好以下工作:
第一,術前要優化Hb。擇期手術,尤其是心臟大血管手術,Hb最好達到120g/L以上。由于術前貧血病人有六成為缺鐵性貧血,因此,術前應補充鐵劑和葉酸等藥物。
第二,術中要對病人進行適當血液稀釋和擴容。可采用膠體液+晶體液聯合輸注,將Hb稀釋至90g/L~100g/L,以減少全血丟失。
第三,做好術中自體血的回收和回輸是患者血液管理的重要舉措。目前在骨科大手術、宮外孕手術和心臟手術中已常規開展自體輸血,使需輸血+合理輸血達到80%以上,使紅細胞的輸注明顯減少。
第四,開展無血手術和少創手術。如腔鏡手術、關節鏡手術、椎間孔鏡手術和機器人手術,術中使用止血帶或短暫阻斷大血管,形成無血術野。麻醉醫生要使用精準麻醉降低病人應激反應,防止高血壓。
第五,建立以醫務處為主體和輸血科負責的血液管理體系,對各科室用血量進行監督管理。
第六,對各級醫師加強有關限制性輸血的相關培訓,開展輸血不良反應的教育。(文/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麻醉科客座教授 鄧碩曾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輸血科主任 紀宏文)
新管理模式讓輸血更精準
近年來,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,我國血液供求矛盾持續加劇。
根據大樣本薈萃分析統計,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血液屬于不合理使用。臨床用血不合理,一方面導致寶貴的血液資源被浪費,另一方面,還增加了病人因輸血感染疾病等風險。
我們認為,造成臨床不合理用血,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:
其一,輸血知識相對缺乏。輸血技術專業性較強,由于精力有限與培訓不足,一些臨床醫師輸血相關知識水平不高,由此可造成對患者的輸血適應證評估不正確,產生不合理輸注,或過于擔心患者生命安全而輸注所謂的“保險血”。
其二,輸血決策不科學。輸血評估仍主要憑借醫師的個人經驗,而不是醫學證據。輸血時,醫師未按照輸血指南要求,也不重視實驗室證據,而僅憑經驗輸血。醫師在評估輸血量時,未根據患者個體因素科學計算,而是僅憑經驗估算,從而導致輸注量不準確。
為了提高臨床用血合理水平,實現科學有效輸血,自2014年以來,在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、上海市醫學會輸血分會和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支持和幫助下,我們成功探索出一種輸血管理新模式——循證個體化精準輸血模式,并取得了相當滿意的成績。
附件下載
關注世紀億康
隨時隨地了解新資訊